大决战前,老蒋如果派白崇禧去坐镇东北,其能否挡住强大的东野?
解放战争时,我军在东北展开猛烈进攻,迫使国军接连更换三名指挥官:先是杜聿明,接着是陈诚,最后是卫立煌。尽管国军有经验丰富的将领和装备精良的美式部队,包括王牌远征军和驻印军,但在我军实力强大的野战军面前,国军始终处于劣势,难以扭转战局。
历史已经表明,即便卫立煌这样的百战名将,也无法在关键战役中扭转东北国军的败局。这就引出一个问题:假如蒋介石能在决战前提拔白崇禧,让他指挥东北剿总的50多万部队,是否有可能抵挡住东野的强大攻势呢?
很明显,答案是否定的。
像白崇禧这样的“国军战神”,为何在大决战时也没能扭转国军的败局呢?
【崇禧在东北】
白崇禧在解放战争初期,确实与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有过交锋。
1946年3月,国共双方正为四平战役做准备,白崇禧接到命令前往四平指挥作战。
在四平街战役中,白崇禧作为督战员,与古代监军不同,他并未胡乱干预,而是专注于为杜聿明等将领提供战术指导。
早在战事打响之前,白崇禧就察觉到国军在东北的兵力不足,于是向蒋介石请求增援。等到战斗刚开始,国军已经在东北集结了7个军和青年军207师,总人数达到了28万,比我军的主力部队还要多。
历史有时充满巧合。在四平战役期间,杜聿明、郑洞国和廖耀湘几位关键将领,都曾在桂南会战中跟随白崇禧作战。尽管已是过去式,他们仍对这位老上司保持敬意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在四平街巷战期间,白崇禧还与杜聿明一起亲临前线指挥部,共同部署战斗。
在四平战役中,杜聿明的部队与我军势均力敌(国军赢得战略胜利,我军取得战术优势),这离不开白崇禧的积极作为。
四平战役结束后,国防部长白崇禧专程前往南京向蒋介石汇报战况,并提交了一份名为“犁庭扫穴”的作战方案,意图对我军实施打击。蒋介石对此计划表示赞赏。为商讨东北战局,1946年5月23日,蒋介石与白崇禧飞赴沈阳,召集东北地区所有高级将领举行会议。
会上,白崇禧阐述了他精心设计的大东北决战计划。他详细分析了当前战局,认为必须集中兵力在东北地区与敌人展开决定性较量。白崇禧强调,这一战略将有效遏制敌军攻势,扭转不利态势。他呼吁与会将领们支持这一方案,共同为战局转机贡献力量。白崇禧的发言引起了热烈讨论,与会人员纷纷就战略细节提出意见和建议。会议最终决定采纳白崇禧的提议,并着手制定具体实施方案。这一决策为后续战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首先,抓住四平战役后东野损失惨重的机会,立即调动精锐的新1军和新6军抢占长春。接着,沿着东北平原持续推进,紧追正在休整的我军,将战火引向松花江和黑龙江一带。通过这种持续施压,迫使东野陷入快速决战和军事对抗的被动局面,最终达到削弱我军实力的目的。
其次,白崇禧的新桂系在东北地区与东野展开群众资源争夺。凭借在广西建立民团的成功经验,白崇禧计划在东北的村、镇、县三级行政单位组建超过200个民团。这一策略旨在通过民团的发展,限制东野根据地的扩张,阻断其发展路径,最终使东野失去群众基础,成为孤立无援的力量。白崇禧的这一举措显示了新桂系在根据地建设上的优势,这也是他们能够以一省之力与蒋介石抗衡的关键所在。
第三点建议是,一旦按照前两条方案击败东野,马上把东北的五个美式装备军调到华北北部,专门对付晋察冀和晋绥军区的部队。为了统一调度,这些部队和在华北的傅作义、孙连仲两大集团,都归北平行政主任李宗仁直接指挥。
从实际情况看,我军当时正处于休整阶段。假如国军采纳了白崇禧的作战方案,东野在东北的局势就会变得相当被动。
白崇禧在回忆录中提到了他提出的三点主张。
如果那时候我们迅速北上,直接攻占东北,干掉林彪,再调兵进入关内,或许整个局势会有点转机。
就像他儿子白先勇提到的那样:
我爹给老蒋提过三次关于东北的战略意见,可惜他一句都没采纳。先是让他在华北站稳脚跟,他不干;后来又说在东北打赢了就该乘胜追击,他还是不听。
老蒋听完白崇禧的报告,表面上夸了他几句,随后就把他调回南京,让他当国防部长。这看似升职,实则是降权,彻底否定了白崇禧在东北的战略部署。
既然白先勇都明白要抓住东野疲软的机会发动进攻,自认为军事才能出众的老蒋为何毫无行动?
老蒋确实被白崇禧的提议打动了,但他考虑得更加周全。
四平战役期间,美军代表马歇尔提出停火建议,目的是保持双方力量平衡,并让蒋介石返回南京重整军队。蒋介石虽然强硬,但不敢违背美军的意愿。美军之所以阻止蒋介石在东北采取行动,主要是因为长春附近驻扎着约6000名苏军。如果蒋介石进攻长春,可能会引发与苏军的冲突,这是美军在远东地区极力避免的局面。
老蒋之所以拒绝白崇禧的提议,除了外部因素,关键是他担心白崇禧借机上位,直接掌控东北。以白的能力,一旦在东北站稳脚跟,必然成为东北行营主任(类似陈诚的角色),这样一来,国军最精锐的七个主力军就会落入桂系手中。再加上桂系在广西的大本营,以及湖北、安徽两省的势力,一旦他们实力壮大,恐怕比我们更具威胁。
基于这两点原因,蒋介石不可能认同白崇禧关于东北的作战计划。
如此一来,白氏错失了与我军速战速决的黄金机会。
【为啥不换白崇禧去东北】
时间跳转到白崇禧刚到东北的第二年。
1948年夏天,国军在东北战场上接连受挫,杜聿明、陈诚和卫立煌先后指挥作战,但都未能扭转局势。此时,国军已失去了东北90%以上的控制区域,近50万兵力被迫集中在长春、沈阳、锦州和四平等铁路沿线城市,彼此孤立无援。面对东野的强势包围,他们随时可能被一举歼灭。
就在蒋介石陷入困境之际,已经卸任国防部长、转任华中剿总的白崇禧再次与他见面,针对东北战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。
白崇禧认为,东北局势已无力回天,与其死守长春和永吉,不如将部队撤至沈阳以南,依托锦州进行防御。这样一来,可以避免被东野逐个击破的风险。(白先勇口述历史)
白崇禧的军事部署,相比蒋介石在东北的作战计划,显然更贴近国民党军队的实际情况。他的策略更能适应当时的战场需求,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消耗。这种务实的态度,为国民党军队在复杂局势中争取了更多主动权。
要是老蒋当初采纳了白崇禧的建议,让他取代卫立煌掌管东北战局,事情会变成啥样呢?
即便有“国军战神”之称的白崇禧,面对东北的混乱局势也无能为力。
他的策略无法扭转国军的败局。
白崇禧曾指出,如果国军撤离长春和永吉,郑洞国部队在东野前线的战略价值就会消失。尽管长春在辽沈战役中孤立无援,它仍然牵制了林彪的决策,使他迟迟不敢南下进攻锦州。一旦国军主动放弃长春,东野将能迅速推进,直逼锦州形成包围。若国军在长春的撤退行动迟缓或缺乏有效指挥,很可能被东野抓住机会,从有序撤退演变为全面溃败。
另一方面,蒋介石不愿舍弃东北的郑洞国,白崇禧试图果断放弃,但实际操作难度很大。没了郑洞国的部队,国军在锦州和沈阳之间的防线仅剩廖耀湘、周福成和范汉杰三个兵团。他们若想撤回华北或从海上撤退,肯定会被快速南下的东野部队追上,全身而退几乎不可能。
白崇禧的提议虽能防止国军在辽沈战役中全军覆没,却无法扭转最终败局。
随后,白崇禧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成为焦点。
卫立煌这种忠诚的将领,在辽沈战役时还跟老蒋的特使顾祝同因为作战方案吵得不可开交。更别提白崇禧了,他出身桂系,之前几次反蒋,老蒋对他一直是既用又防,怎么可能完全信任他,还把50万大军交给他?要是他俩真像表面那么铁,淮海战役前,白崇禧早就该替掉刘峙,指挥那80万精锐部队了。
假如白崇禧真的接手东北剿总,他和蒋介石的关系恐怕会相当紧张。两人性格都强硬,很可能还没等我们打过去,他们自己就先闹得不可开交,把东北的国军给拖垮了。再说了,蒋介石要是让白崇禧去东北,他自己还怎么享受指挥部队的乐趣?还怎么在地图上搞他的精细操作?
关键在于谁来负责指挥。
在东北战场上,国军内部的派系矛盾十分明显。白崇禧作为桂系将领,始终被东北国军视为外人。即便是黄埔嫡系的杜聿明,在指挥时也显得小心翼翼,甚至遭到13军军长石觉的公开抵制。新1军军长孙立人更是直接与杜聿明对抗,尽管后来被蒋介石撤职,但这足以反映出东北国军内部的派系纷争有多严重。
杜聿明的情况类似,陈诚尽管职位更高,但刚到东北就忙着安排自己人,搞得国军内部一团糟,最后只能黯然离开。
白崇禧在桂南曾指挥过廖耀湘、郑洞国、郑庭笈等人,与滇军的60、93军以及东北军53军的将领们关系也算过得去。然而,派系之间的隔阂始终存在。如果白崇禧的指挥得当,嫡系将领们自然不敢违抗。可一旦他与蒋介石产生冲突,这些国军将领会听谁的,答案显而易见。
【雨田君说】
白崇禧在解放战争开始时,对东北战局有独特的看法,比蒋介石的策略更胜一筹。然而,他的视角仅限于军事层面,而国共双方在东北的较量,军事并非决定胜负的关键。正因如此,蒋介石将他调离了东北。
在东北战局的最后阶段,国民党军队的失败并非仅限于指挥层面的问题。整个局面已经彻底失控,试图依靠某位军事专家来扭转局势,简直是异想天开……